花旗项目增强四川竹产业“造血”功能

发布时间:2014-09-22点击率:538

 9月初,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中国”)和国际竹藤组织在四川宜宾市举行了“‘中国可持续竹加工企业发展项目’五年成果总结与报告发布会”。国际竹藤组织项目主任楼一平博士作了“五周年项目成果和影响总结报告”,回顾了项目的立项背景,介绍了项目活动内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效果,展望了未来的项目发展。他指出,中小竹企业未来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必须鼓励更多年轻领导者参与发展社区竹商业,提高公众对竹产品的消费意识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灾后重建

  建立可持续竹企业发展项目

  

  2008年5月12日,8级大地震给四川带来毁灭性打击。造成8万人遇难,550多万人无家可归。在震中附近的一些城镇,80%建筑被毁,财产损失在200亿美元左右,其中包括商业损失96亿美元。

  灾后重建面临挑战。生产生活完全破坏,失业严重,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重建物资极度短缺。如何进入灾后重建渠道?切入点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竹子兼具环境性与社会经济性,分布广,投资小,易管理,产品多,加工门槛低,适合中小型企业生产,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离土不离家,还能增加收入。

  四川是中国竹资源大省,竹林面积占全国的17%,拥有全国1/3的竹子品种。慈竹、毛竹、硬头黄等乡土竹种用途广泛,开发潜力巨大。

  根据项目组的灾后评估发现,尽管基础设施、房屋、交通等损毁严重,但竹子资源损失较小,资源总量相当可观。调研还发现,四川竹产业发展迅速,涉及竹浆造纸、竹人造板、竹工艺品、竹建材、竹家具、竹笋食品加工等领域。但相对于17%的资源优势,四川全省竹产品产值仅占中国竹产业市场份额的4%。这意味着,竹子的绿色黄金潜力远未被挖掘出来。这也使得通过发展竹产业来援助灾后重建成为可能途径,并且也契合灾后重建中兼顾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道路的要求。

  面对重建物资短缺、生计破坏、自然环境受损的挑战,采取的对症措施是:重建房屋与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重构,保障收入、自然环境修复。通过利用当地最为丰富的竹子资源,达到帮助灾区重建可持续的生计收入的目标。

  楼一平介绍,该项目自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完成了四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影响。

  第一阶段,2009年,投入资金20万美元,目标是竹示范企业建设、展览中心建设和社区培训和能力建设;第二阶段,2010年,投入资金10万美元,通过家庭和合作社示范培训,提高竹林培育效益和竹企业加工能力和效益;第三阶段,2011-2012年,投入资金40万美元,通过技术转让和当地能力建设,发展B2B(商业对商业)模式,网络市场,升级竹子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销售能力;第四阶段,2013-2014年,投入资金60万美元,将前几个阶段的成功实践,模式和经验推广到浙江省的7个村庄,同时继续开展四川的项目。

  五年来实施的主要项目包括六个方面:1、通过开展培训,加强当地竹产业相关利益方能力建设。2、扶持与建立竹加工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加工生产示范活动,带动周边生产链发展。3、建立竹产业培训中心,作为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的平台。4、建立竹子可持续经营示范林,示范和指导科学营林技术,提供竹林产出数量与质量。5、帮扶竹农专业合作社,加强其能力建设,发挥主动带动社区作用。6、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发展浙江和四川省企业间B2B模式,促进产业链联动。

  

  能力建设

  变“输血”为“造血”

  

  该项目通过一系列培训,加强了地方的能力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培训54期共计7747人次,来自中小型竹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社区农户、林业部门技术骨干以及普通公众直接获益。

  培训内容广泛,涵盖了竹资源可持续经营技术、就业技能、生产技能、有机竹笋经营知识以及竹产业发展考察学习等。

  居住在四川省都江堰大观镇桃园村的何绍清老人,曾经拥有0.2公顷的竹林。参加了2009年花旗竹资源管理培训项目后,他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竹林中,收入从2008年的1000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0元。为此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让他的儿子买来2000棵竹苗将他的竹林扩大到1公顷。这又为他增加了3万元收入。现在,他的儿子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里和他一起经营竹林。

  项目组通过对崇州竹编技能培训的评估,结果显示,培训后,87%的学员在当地4家竹编厂找到工作就业,平均年收入提高了5500元。

  项目建立了竹加工示范中心,开展生产与技术示范,带动当地生产链发展。241个竹加工中小企业,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受益人数约5万人,平均收入增加30%以上,提升了竹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扶贫型竹产业生产链。

  项目建立了三个竹产业培训中心,作为区域竹产业发展技术转化和信息交流平台。这三个培训中心分别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宜宾长宁县和浙江省临安市,长期提供竹资源可持续经营、竹产品加工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交流;培养竹加工中小企业家、技术人员、加工农户,促进当地竹加工中小企业孵化与转化。

  开展可持续竹子资源管理示范,开展北川县竹子资源评估调查,制定了《北川通口镇竹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北川通口镇战斗村23个农户,涉及68亩(大约4.5公顷)竹林,被选为竹农示范,启发和鼓励了500个当地家庭对发展竹子产生热爱。

  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竹产业合作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持发展了浙江省临安县和安吉县以及四川省北川县、都江堰市、长宁县的28个竹笋合作社。

  在临安横畈竹笋农民合作社,开展了提高合作社能力建设的培训,培养基于社区的竹子中小企业的领导力:选定并培训了20个当地社区的领导者和超过100个培训师。

  此外,通过B2B网络创立浙江和四川之间的新型商业模式。

  评估四川竹产品市场和企业发展前景,为四川崇州和北川竹子示范企业提供商业发展咨询,引入浙江企业,安吉县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永裕集团来四川帮助竹业示范企业适应新技术及改善规划,进而通过建立浙江和四川两省竹业领域联接来改善供应链。

  项目孵化了当地绿色微型金融能力建设。小额信贷评估和与合作社共同组织的项目试点,开展小额信贷培训,项目为竹农和企业雇员提供了小额贷款培训,指导其将信贷作为生产投资的一个手段。90%的目标人群都获得了足够的关于小额贷款的信息,能够自主决定是否申请贷款。5名贷款官员接受了培训后能独立运营在此领域的贷款项目。

  公众教育方面。在都江堰举办四川竹子推广日,参与者超过3000名,通过活动,让公众了解了竹子家具、地板、工艺品和日常用品,了解竹子的应用和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另外,项目在上海世博会上开展了提高公众对竹产品的认识活动。

  

  展望未来

  中小竹企业面临一系列挑战

  

  楼一平博士就该项目的影响作了介绍。

  项目推动了四川宜宾建立绿色低碳竹产业发展园区。

  2011年11月,国际竹藤组织、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四川宜宾市竹林低碳经营示范区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

  2012年10月,确定和推动长宁县作为项目主要实施基地开展竹产业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把推动地方绿色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保护长江中上游环境的主要措施,支持绿色中小竹企业发展,促进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绿色竹产业发展模式。

  项目为竹产业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欧盟委员会资助了国际竹藤组织两个新项目,共计给与390万欧元资助,以支持和配套花旗项目的实施,以加强四川竹子产业链的发展并扩大到其他省份。

  两个新项目分别为:促进灾后重建中环保型竹产业链的建设(2010-2013)与促进竹笋产业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研究和示范项目(2013-2017)。当地受益者能力得到提高,生计得到改善。

  其中,共有约4.8万人从花旗项目支持的241个竹子加工企业和28个农民合作社中受益。中小企业和合作社雇员的平均收入增加了30%,尤其是贫困者。竹产业合作社在推动社区竹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5月10-13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重建会议上,国际竹藤组织花旗项目组展示了项目的工作情况和中国四川的灾害重建成果。该会议由世界银行、全球减灾和恢复中心和联合国减灾策略中心组织举办。

  超过2000人参加,包括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工作者。与会者了解到该项目以及竹子在四川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这次会议上,该项目获联合国灾后重建新方法创新奖。

  2011年5月15日,欧盟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到都江堰市项目示范点视察。他与该项目人员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参观了在虹光村的示范竹林,并和当地的企业家和农民在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的竹子培训和示范中心进行交流。花旗中国前企业公民总监王力作为花旗集团基金会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

  花旗集团基金会总裁兼CEO帕梅岚女士也专访了该项目。

  2010年9月10日,花旗集团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帕梅岚女士到四川都江堰市考察“四川可持续发展竹企业项目”,梅岚女士参观了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的“竹子培训中心”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竹子加工示范区”。参观结束后,她高度认可四川可持续竹企业发展项目,并表示,她认为该项目是花旗集团基金会资助过的最佳项目之一。

  展望未来,竹中小企业面临一系列挑战,竹产业链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

  为此,楼一平博士表示,必须鼓励更多年轻领导者参与发展社区竹商业,提高公众对竹产品的消费意识来开拓市场;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能力建设;竹中小企业的技术有待改进;竹中小企业网络商业和品牌营销能力亟待提升;同时,竹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适应城市化的发展和需求,在产品开发方面需要不断创新。

  

  链接

  国际竹藤组织(INBAR)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97年。INBAR一贯致力于增进竹藤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世界上的贫困生产社区带来福利。

  国际竹藤组织有40个成员国,并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专业合作伙伴,包括相关政府机构、私有机构和当地社区组织,并与他们共同确定和创新竹藤的应用。

  花旗集团基金会(Citi Foundation):致力于推动全球社区的经济发展,并重点支持能够促进普惠金融的各项举措。Citi最优质的机构合作,有效帮助低收入家庭和社区切实提高自身经济能力。采用“优于慈善”的方式,花旗充分利用自身业务资源和人才优势来提高我们慈善投入的品质及影响力。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