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持本土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12-16点击率:683

在辽宁锦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锦州市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本土企业749家,从业人数14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187亿元,营业收入2150亿元,税收12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91.9%、从业人数的87.5%、工业总产值的89.3%、营业收入的89.9%、税收的95.5%。

  本土企业不仅是推动锦州市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而且有些本土企业已经成为该市靓丽的名片,承担着宣传锦州、传承锦州本土文化的重任。同时,本土企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还不够公平。近年来,全市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对该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为招商引资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本土企业有些享受不到。

  二是扶持力度还不够。对本土企业在用地政策、技术改造、融资渠道、贴息贷款、集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奖励扶持措施,现有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主动服务还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对上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未能及时进行宣传、落实,致使本土企业不清、不知、不明,甚至该享受到的政策没有享受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借执法检查之名,行收费谋利之实,不但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障碍,而且也挫伤了企业报效家乡的积极性。

  四是高端人才难以留住。目前,该市本土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比较高,其中多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特长的知识型员工。尤其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更是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障碍。

  作为本土企业,根在当地,脉在锦州,适应性强,拉动性大,与该市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不仅扶持代价小,而且见效快、收益好。为此,建议如下:

  1、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本土企业的扩张发展。一是坚持把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作为推进锦州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招商引资等重大事项同谋划、同部署、同扶持。二是加强对本土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本土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将壮大本土企业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促进互生共荣。通过壮大本土企业,进一步完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筑巢引凤。

  2、进一步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鼓励、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向集团方向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牵动效应。二是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也要让本土企业同样享有。

  3、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本土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应积极帮助本土企业解决发展融资问题、投资环境问题,在税费减免、用地、用电及各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便利。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本土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坚决查处阻碍本土企业发展的“吃、拿、卡、要、报”等各种不良现象,彻底解决“只罚款、无服务”、“以罚代管”等问题。

  4、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市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例会制度,对全市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采取对策。二是紧扣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用工难、用地难、资金难、知晓信息难等共性问题,加快完成人才培训体系、创业扶持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和企业信息网建设。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建立并完善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四是加大对自发性行业协会、商会的引导和支持,尽快建立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法制健全的行业协会体系。

  5、培养造就本土企业家队伍。一是将培训本土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家培训基金,与有关高校联合建立培训基地,着力培养造就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干事创业的优秀本土企业家群体。二是定期组织不同层次和行业的本土企业家互动交流,适时组织本土企业家到企业文化鲜明的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帮助他们开阔思路,永葆创业激情。三是鼓励和支持更多有能力、有贡献的企业家加入各级政治组织,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爱护、尊重、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6、突出重点,着力打造本土骨干企业。结合锦州市经济实际,从不同产业重点选择二到三家本土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以加强业内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让一批本土骨干企业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产业投资的引领者和创业创新的示范者。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