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文渊的退却与葛文耀的坚守

发布时间:2013-05-21点击率:878

上周有两个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是尉文渊辞去华锐风电董事长、代理总裁等职务。尉文渊以前是证券市场的风云人物,后来转型为以投资为主业的“资本大佬”,是华锐风电的创投股东。二是葛文耀与上海家化大股东平安信托公开决裂。葛文耀是上海家化的创始人、现任董事长,也是社会公认的“行业大佬”。

  尉文渊在华锐风电因行业陷入低谷而经营业绩大幅下降的形势下临危受命,先后担任公司代理总裁和董事长之职务。他上任后,千辛万苦、竭尽心力,但遗憾的是公司困境仍未得到扭转,今年一季度继续亏损2.49亿元。

  可以说尉文渊的退却是无奈的选择。这说明即便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一旦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实业领域,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及时选择退出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葛文耀是上海家化的创始人,他积极引进平安信托作为公司大股东,一是为了消除国资部门对企业的干预,二是期盼“背靠大树好乘凉”,让自己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资本对待企业也是有自己的意志。当资本的意志和自己的思想一致时,自然对己有利,也有利于企业更快地发展;但当资本的意志和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甚至严重相左时,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矛盾、冲突乃至于决裂。

  很不幸,葛文耀遇到的是后者。他与平安信托在对上海家化的发展取向上出现严重分歧。作为一个行业大佬来说,他当然认为只有企业家才能把企业经营好,金融资本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股东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但决不能取代企业家来管理企业。这种认识导致他在金融资本面前始终表现得态度强硬,而包括基金在内的众多机构投资者一直选择支持葛文耀也正是缘于这种思维。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化,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交融将越来越多。企业家与资本力量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社会各方不能不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当企业家和资本力量相互展开角逐时,大多是由企业家最终占了主导地位,或占上风;资本力量一般情况下都是起辅助性作用,或退身于企业背后。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对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谁看得更准、更远,谁就能占上风。显然,这方面无疑是长期在这个行业和企业摸爬滚打的企业家更具有优势。毕竟,隔行如隔山。如果让巴菲特去当苹果公司的CEO,就未必能获得成功。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金融资本在投资实体经济之后就只能充当财务投资者,而不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体现自己的意志。实际上,有些企业在关键时刻,正是由于金融资本介入后重新选择了企业的带头人和管理层,才使得企业经营彻底扭转原来的不良局面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葛文耀需要反思的是自己对金融资本过于片面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不合作态度。“资本为王”不是说着玩的。资本不仅有着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而且还会千方百计地让它们得到完整地体现。

  就上海家化事件来说,葛文耀选择坚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安信托一旦离开了葛文耀就一定不能把企业搞好,因为即便他们自己没有经营企业的能力,也不能排除他们可以找到比葛文耀更加优秀的企业家来带领上海家化走上更加宽广的大道。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平安信托应该从尉文渊身上深切地感受到金融资本对实业经营的敬畏。葛文耀虽然不是不可以被替代,但也不是随便可以替代的。毕竟“行业大佬”是经过时间和竞争炼成的。特别是当自己没有寻找到一个足以能替代葛文耀的合适人选时,轻易地罢免葛文耀,最终受损的就不仅是葛文耀,还会有上海家化、上海家化的员工和全体股东,其中当然也包括平安信托自己。

  上海家化能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是葛文耀和平安信托的共同愿望,也是他们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果葛文耀与平安信托能找到一个共赢的方略,那么,不仅他们双方会受益,上海家化以及上海家化的员工和投资者也同样会受益。当然,这样的方略是否能寻找得到,也就是说双方能否各自做出妥协、修正自己原来的思路,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正因如此,上海家化事件仍需密切关注。最终落幕的那一刻,相信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