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再陷怪圈 行业谜题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15-01-22点击率:569

 近期,中国不少地区的奶农正经历乳业“寒冬”,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奶农大面积“倒奶杀牛”事件。这引发了政府层面的关注和行动。1月8日和1月11日,农业部两次发布相关通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除此之外,农业部紧急派遣专家奔赴主要倒奶区了解情况。

  政府出面使得倒奶现象暂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不过存货高企、资金承压的乳企继续收奶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目前倒奶情况有所缓解,伊利、蒙牛、三元等大企业已经按照规定执行。”乳业专家宋亮指出,地方小乳企的收奶状况仍不容乐观,“地方性小企业业绩下滑很厉害,也没有资金去收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能不能坚持是个问题。”宋亮指出,每年4月到10月是产奶旺季,现在是产奶淡季,等到产奶旺季来临时奶农和乳企面临的压力会更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包括对乳企财政收入上的扶植。”

  

  飞鹤收奶后再倒奶

  

  日前,陕西飞鹤关山乳业在收购了近9吨鲜奶后立马倒入下水道,这一举动引发关注。20日,飞鹤乳业方面相关负责人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对此事作出了回应,称公司已经转型生产羊奶粉,而“倒奶”则“让企业付出了巨大成本”。

  据报道,陕西省千阳县新绿奶业专业合作社及三家自主经营的牛场负责人,于1月17日将近5吨牛奶运至陇县飞鹤关山乳业。在双方交涉未果的情况下,上述负责人将鲜奶倒进该乳企门口的下水道中。而此前一天,上述负责人将8.74吨牛奶运至飞鹤关山乳业,该乳企在检验合格、过磅称重、付款后,将这8.74吨鲜奶倒进了下水道。

  “目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在政府的多方协调下,奶农们已经开始把牛奶送至当地的另一家乳品公司了。”飞鹤乳业方面相关负责人20日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

  飞鹤乳业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飞鹤乳业收购关山乳业后,明确了企业的转型战略,飞鹤关山将全面主营羊奶粉业务。“去年8月我们已经和合作社打过招呼,将逐步降低牛奶收购,但基于对奶农切身利益方面的考量,我们仍继续收购合作社的牛奶,一直到今年1月15日。”飞鹤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飞鹤关山按照之前的协议价格收取奶农们的牛奶,但这些牛奶我们不会用于生产,最终还是倒掉,“企业这样做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的。”

  “飞鹤关山倒奶事件表面上看是由于企业主营业务转型所致,实际上也反映了国内乳业长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利益关系失衡等矛盾重重。”一名乳业行业专家指出,为了降低对进口牛奶制品的依赖,当前国内部分乳企正在加快发展羊奶业务,这些也客观上减少了乳企对牛奶的需求量。

  

  散户奶农养牛赔钱

  

  奶企倒奶,奶农亦然。《法制晚报》1月7日报道,京冀地区出现大量牛奶滞销,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记者走访发现,由于收购量急剧下降,延庆县大榆树镇下辛庄村的奶牛养殖户每天将上千斤白花花的牛奶倒进水沟。

  养殖大户张万立告诉记者,他家里有31头牛,这个数字比最高峰时候已经降了一半,从2014年8月开始,就陆续卖牛。最高峰时候,张万立一天挤奶1600斤,每斤1.5元到1.9元不等。从2014年8月开始,价钱开始一毛钱一毛钱往下降,收奶量也翻着跟头往下走,至于现在一斤多少钱,老张说:“不知道,老板说几毛就是几毛。”

  即使价格再低,养殖户也不能拿到“现钱”,老张上一次收钱还是2014年8月份的事情。收奶老板欠他10多万元,多次催款,收奶老板只是说没钱。

  忍饥挨饿的还有奶牛,而饲料厂已经明确表示不再对下庄村奶农赊账,老张只好对牛实行“配额”制,10斤饲料配上7斤玉米秆、玉米粒,目的就是让奶牛少产奶。老张想再卖几头牛,但是他听说一头牛的价格从15000元,降到了8000元。

  记者联系到与该村养殖小区签订收奶合同的董先生,董先生说,牛奶滞销的主要原因还是奶企收购量不高造成的。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上,北京郊区散户奶农的牛奶没有竞争力。奶企每天都在压缩收购量,因此牛奶滞销。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4年,河北、山东、青海等地,均出现牛奶滞销现象,不少奶农将新鲜牛奶倒掉,还有奶农直接用牛奶浇地。

  

  进口奶源挤占市场

  

  据《经济参考报》2014年12月10日撰文分析,除了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原因外,奶源与乳品企业对接不力也是导致牛奶滞销的另一原因。此外,进口奶粉大量进入市场造成本地牛奶销量下降,致使销路受阻。

  经历了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之后,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日前下午对北京晚报记者说,这还不算到底,预计今年鲜奶的价格仍将下跌15%至20%。

  上游鲜奶价格下降,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下游产品会不会降价?在家乐福双井店,记者在牛奶区咨询了多名导购,都表示没有接到降价的通知,只是有促销。比如现代牧业的纯牛奶原来69元一箱,现在是69元两箱,不过离保质期只剩四个多月。

  消费者质疑称,为何奶企总是跟涨不跟跌?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啊,倒奶事件不是单一的,它反映出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乳业专家王丁棉痛心疾首地说。根据他的调查,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连奶源最欠缺的广州,最近也罕见地出现了有10户奶农弃养,这是15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王丁棉直言,是洋牛奶、洋奶粉疯狂涌入冲击了国内市场危及了养牛业。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去年液态奶进口量达28万吨,而在2005年才只有3800吨,从2010年开始,仅4年的时间进口量就增长了十多倍。另外,大包装洋奶粉进口也在逐年增加。“国外的进口奶粉太便宜了,对于乳业企业是个诱惑,他们在国内就收得少了,收得苛刻了,就不停地压价或者挑毛病。”

  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国际进口奶粉的价格从2013年4月就不断下滑,从5.5万元一吨降到了目前1.9万元一吨,“国内乳业企业当时不断囤货,造成库存太多,资金被占用,只能减少国内的收购量。”

  

  长短期共同谋划“苦练内功”

  

  农业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发挥地方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作用,维护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贴、信贷金融支持等办法,帮助奶农渡过难关。

  专家认为,当前,相关部门和协会要切实做好企业工作,让企业、奶农各让一步,做好生鲜乳收购,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同时,政府应出台具体措施,推动奶粉收储,落实奶农救助补贴。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说,如果放弃了自有奶源的建设,完全依靠进口,那么我国奶业很可能丧失乳粉的国际定价权,更使我国乳品加工行业陷入被动发展的局面。

  专家指出,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族乳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在加工和消费方面,要切实采取措施引导乳企多用生奶来生产鲜牛奶,减少复原奶的使用,引导消费者饮用鲜牛奶。此外,要推动实施乳业生产领域的保险和托底政策,在奶价大幅降低时确保奶农利益有最低保障。”广东省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关伟昆说。

  

  呼吁建立收储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澳门日报》13日发表社论称,内地要建立生产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收储机制,合理调节洋奶粉进口量,同时加强宏观政策指引,制定乳业发展长远战略,引导中国奶牛养殖由“散、弱、小”走向规模经营,乳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奶农摆脱倒奶杀牛的悲剧。

  自2013年以来,内地饲料价格、人工等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但生鲜乳收购价不升反跌,从每公斤6元跌到当前的3.8元,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更跌至每公斤1.6元。部分地方奶站甚至拒收生鲜乳,奶农被迫倒奶杀牛。

  内地生鲜乳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一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意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明显减少。加之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但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进一步导致奶源的供过于求。

  除了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倒奶杀牛还有一大深层次原因——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指出,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中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奶牛养殖是内地不少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而且很多奶牛都是靠贷款购买,如果“倒奶杀牛”现象继续蔓延,众多奶农的生计将大受影响。

  这一现象蔓延更可能危及中国奶业发展安全。专家分析说,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低价销售,当中国的奶牛杀得七七八八后,国外奶农再集体提价,届时中国乳企毫无议价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因此当前的倒奶杀牛问题不容忽视。

  其实,倒奶杀牛并非首次,每隔一段时间,奶荒和杀牛便会不断交替上演。“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似乎成了内地乳业发展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这一“魔咒”暴露出市场失序、奶农抗风险能力弱、政府指导管理缺位等问题。

  受当前乳品企业库存奶粉较多、乳制品消费增速下降、国际市场预期增产降价以及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逐步落实自贸协定等因素影响,未来内地乳品企业收购国内生鲜乳的积极性仍不高,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仍将面临较大压力。政府应出台应急措施,一方面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鼓励企业收购国内的生鲜乳;另一方面,落实奶农救助补贴等多种措施,帮助奶农渡过难关,将奶农的损失减到最低。

  长远而言,要建立生产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收储机制,合理调节洋奶粉进口量,同时加强宏观政策指引,制定乳业发展长远战略,引导中国奶牛养殖由“散、弱、小”走向规模经营,乳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根本上摆脱倒奶杀牛的行业困境。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