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刘友金第一次握手,是在2014年10月2日山东花冠集团“九九储酒文化节”上。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首届酿酒大师、五粮液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宜宾中国白酒研究院院长。这几个含金量很高的头衔让人一下子就对此君肃然起敬。记得当时身材壮实、厚道诚朴的刘友金用一口地道的四川普通话“闪亮登场”,说唱吟诵,舞之蹈之,绘声绘色地把人生和饮酒演绎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2000多名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使节日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此次非同凡响的相识,使两个在异乡邂逅的老乡一见如故,酒逢知己……
2014年11月18日,记者应邀前往宜宾五粮液公司采访刘友金,有幸得到了他编著的《中国酒趣》一书,扉页上“赠李丙驹贤弟雅正,愚兄刘友金”的珍贵签名,使记者感受到他兄长般的真诚与厚爱。捧读《中国酒趣》,宛如走进了一片别开生面的中国酒文化天地。
浓烈的生活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奇的趣味张力,让人不忍释卷,沉醉其间,仿佛品尝到刘大师勾兑的又一坛唇齿留香的精神美酒。这本2000年出版的小32开的书,虽然有点“草根、山寨”(毕竟是15年前的出版物),但图文并茂的装帧设计,雅俗共赏的内容编排,使“草根、山寨”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既适应了下里巴人的阅读习惯,也满足了阳春白雪的欣赏要求,使《中国酒趣》成为煌煌中国酒文化长卷中独具特色的著作。
该书2000年7月问世,以趣字为主,从酒与社会、酒与人生、酒与文化、酒与人际关系、酒与商业、酒与道义等多侧面,描绘了饮酒的苦乐与利弊,提倡雅饮、善饮。既有揶揄警世之言,也有上善劝导之辞,立足品性情操,主张酒德适度。对酗酒、乱行、腐败、颓废等社会乱象,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针砭。该书“醉翁之意”既“在酒”又“不在酒”,“工夫在诗外”更在“诗内”,一气呵成之间,觉得这本书实在是“融雅俗酒文化于一炉,汇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美文华章,说它填补了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酒文化研究的渠道,不算过誉之词。
浓烈的生活气息
——《中国酒趣》的第一大特色
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俗语,演绎灿若星汉的中国酒文化,使《中国酒趣》在推杯换盏之中彰显一种完全可以触摸的魅力,那种亲切,那种豪情,是人们灵魂与思想的绽放。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激荡,时代热词叫“接地气”。
以酒言志、借酒察人,杯中自有喜怒哀乐,杯中自有悲欢离合,让世间人生百态在碰杯和畅饮之中展露无遗。匠心独运的是,深刻的哲理,人生的奥秘,竟在猜拳行令的吆喝中走进人们五味杂陈的生活。
请翻开《中国酒趣》第一章“酒中趣谈”、第二章“酒林快语”:“朋友一堆,喝酒不推”、“兄弟一堆,喝酒双杯”、“同学一堆,喝酒满杯”和“儿子敬父亲,真正表孝心”……等“酒话”,开宗明义,言简意赅,把世事风情、人间百态写得生龙活虎、扑面而来——
“朋友一堆,喝酒不推”:“不是不推,实是不便推。既为朋友,必是知根知底,倘一推,势必落个虚伪的骂名。”表面看是喝酒,实际上宣扬的是交朋结友的宗旨和信条。
“兄弟一堆,喝酒双杯”:“既是兄弟,感情自是不薄,‘喝酒双杯’当在情理之中,不如此,难以称兄弟。”兄弟自然是二人以上,感情也是双方的心领神会,真是一语道破亲情真谛。
“同学一堆,喝酒满杯”:“同学一场,毕业后各自西东。有的发了,有的贵了;有的发过,贵过;有的始终穷困潦倒。同是满杯酒,各人喝出的人生滋味却不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失意须淡定,管叫金樽盛苦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得失盈亏,旦夕祸福,写就了人生和事业的命运交响曲。
“三堆”言之成理,平实中有如咀嚼橄榄。
“儿子敬父亲,真正表孝心”:“父子之情出于天性,敬父之意出于自然。只是须劝老父浅斟慢饮,喝延年益寿之酒。”这杯酒装满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尊老爱幼的表现形式不胜枚举,作者用短短10个字,就把一个传承千秋万代的精神旗帜高高举起。这当中,仅有文字表达能力远远不够,唯有心灵的上善若水,才能达到这种厚德载物的境界。孝子刘友金的杯中酒,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在社会多坎坷,首先学会把酒喝。有求他人办事时,相聚桌前成功多。”酒的交际功能昭然若揭。
还有“十杯酒”、“二十四杯感情酒”,以及“十亿人民八亿酒,每天不离那一口”等经典民言,几乎囊括了人间万事、人生百态。正如作者不无调侃地说的那样:现在喝酒不怕累,关键在于交流感情锻炼胃,哪怕有的人说喝酒不对,都是为了交流感情我们都愿喝醉。这样可以发展酒乡经济国家多收税。若能喝到五粮液,不怕买酒排长队,外加不怕价钱贵。国家多收税,才好养军队;有了好军队,人民才安睡。
……
把平时酒桌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口头禅”记录在案,大凡有心人也能做到,但将其编入书册,而且予以精到的点评,则是刘友金的“专利”。正因此,源于生活的这些散落在酒席上的“珍珠玛瑙”,被《中国酒趣》的红线一串联,就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了。
第二章“酒林快语”中,收集的全是歇后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是一种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而成的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而“酒林快语”中的“歇后语”,全都紧扣主题,唯“酒”的马首是瞻——
“和尚尼姑谈恋爱——开戒”:此语用在酒席上极有情趣。它一则表现了谈话者真诚相陪之情,二则也有向酒友表示请对方手下留情之意;
“财务处的会计——算数”:算数,是挂在四川人口头上的话,大致是说:照你说的办。此语用在酒席上,表示你说咋喝就咋喝;
“三颗胡豆摆两堆——一是一,二是二”:此语用在酒席上,可巧妙地表达说话者绝不让步的意思;
“米汤泡稀饭——清上加清(亲上加亲)”:酒逢知己千杯少,亲上加亲难停杯;
“花脸上舞台——献丑”:敢上舞台,自有真功。酒席上称量浅的人未必真的不能喝;
……
以“歇后语”表达的“酒趣”,有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刘友金的高明之处,不是他收集了多少“歇后语”,而是他能够把这些“歇后语”毫不牵强附会地导入“酒趣”之中,让人们在恍然大悟之后思索“酒趣”之外的人生和事业……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酒趣》的第二大特色
中国白酒,是人们生活中物质的、精神的上佳妙品,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产业,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宜宾拥有三千年的酿酒史,历代诗人杜甫、柳宗元、黄庭坚等都有留下对宜宾白酒极为赞美的诗篇。“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在这片被酒神亲吻过的土地上,中国最好的白酒生产基地“生产”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酒趣》,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奋斗者的结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最古老、酒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巴蜀酒在全国酒类生产和酒文化的发展史上,无可争议地居全国首位,这从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酒类评比中可见一斑。刘友金和他的战友、同行王国春、季克良、徐国强等无不是中国白酒最优秀的传承人。这当中,刘友金提出的“纬度说”,堪称五粮液跻身世界级品牌的“星座”——北纬30度是全球公认的神秘与传奇同在的地方。珠穆朗玛峰、玛雅文明遗迹、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甚至传说中的大西州沉没地均在这一纬度上。而宜宾也正处在这个纬度上。
正如道法自然,大自然和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对宜宾做好了选择,让它成为酿造最好蒸馏白酒的地方。现宜宾,俗有“人之头皇帝,江之头宜宾,酒之头五粮液”之美说和“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誉。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奋斗者后天的励精图治,使五粮液气宇轩昂地登上了世界品牌的殿堂。
从《中国酒趣》流淌的文化清泉之中,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无尽的遐想镌刻在人们心上:酒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升平景象,酒是生活打造提炼的幸福时光。在《中国酒趣》第四章“酒情咏唱”、第五章“酒联拾遗”中,从庾信的《对酒歌》到宜宾流杯池石壁上诗《醒世要言》,几十首横贯千百年的“酒诗”,几十副与酒龙凤呈祥的对联,读来不仅让人醍醐灌顶,而且叫人拍案叫绝,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在文化底蕴的春雨中弥漫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仅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例,诗中将他同时代人的酒趣写得何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刘友金在《中国酒趣》中特意引用了这首《饮中八仙歌》,足见作者与诗酒圣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将《饮中八仙歌》抄录于下,以飨读者——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进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原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望文生义,推己及人,如果刘友金生活在唐代,赫赫有名的李白杜甫与他一起“举杯邀明月”,那是何等的浪漫潇洒、豪气干云!要是李杜能“穿越”时空活到今天,肯定要把刘友金写进“饮中八仙歌”,让“八仙”变为“九仙”,这又是何等的“今古奇观”!
当然,要想在一本200多页的书里写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这是不现实的。苛求刘友金在《中国酒趣》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说实话,友金兄能用一本“薄书”给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厚的“文化正能量”,我们除了感谢和钦佩而外,还能做点什么呢?
为答谢友金兄的厚爱,不揣冒昧,特赋《酒趣赋》一首望其教正:
美酒举浅淡之本纯,体悠绵之甘洌。剔透晶明如玉露琼浆,滋绵悠扬似笛韵琴声。饮之似甘露滋华,醒脾沁心;呷之如清流缓润,铺舌亮喉。馥郁之味充溢体间,滋滋华华,回味无穷,清畅无比。太白因酒仙而成诗仙;张旭因豪饮而成草圣;诸葛因浅饮而退强敌;贵妃因慢饮而降君王。美酒隐天地氤蕴,化醇万物;敛艳波千里,浩荡日月明。酒趣更添春光好,醇风胜似万家春。美之乎?何而不美!趣之乎?滴滴有趣。敬酒令之雅而又雅;行酒令之俗而脱俗;猜诗迷之迷中有迷;绕口令之搅舌沫飞……呜呼哉,自古饮者得其名,从来酒趣胜千趣。饮者八仙歌,酒趣万年香。
大凡天公举物必推信于人,人得天道而秉其灵性,独运神通,机巧万物,使人器翘妙于世,物方兴焉。
雄奇的趣味张力
——《中国酒趣》的第三大特色
古人云:酒有令、句有对、灯有谜、字有离合,皆聪明之所寄也。虽曰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然亦可侈目,可以解颐。
事实上,行酒令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须得才思敏捷才行,考的是饮者的临场发挥。《中国酒趣》第三章“酒令集萃”、第六章“酒仙轶事”,惜墨如金地用一个“趣”字,把历史、社会、人生、事业全都串起来了。
在《中国酒趣》第三章“酒令集萃”中,特别强调了行酒令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须得才思敏捷才行。以“拆字令”为例,即可“窥一豹而见全斑”——
据《全唐诗》载:吴越王钱俶时,赵宋使者陶豰出使吴越。钱俶热情招待,举行盛大酒宴。席间,宾主玩拆字令游戏。钱俶先出令:“白玉石,碧波亭上迎仙客。”拆“碧”字为“白、玉、石”三字。陶豰不敢怠慢,怕应付不好,有辱大宋脸面,遂苦加思索,然后答道:“口耳王,聖(圣)明天子要钱塘。”乃是拆“聖”为“口、耳、王”。
意犹未尽的作者又举例说,有一镇边都宪与下面的军官不和,都宪于酒席间令曰:“天上有天河,地下有萧何。萧何手里持一本律,口称犯法之事莫作,发病之物莫吃。”意思自然是警告这位军官要遵守法度,服从指挥。军官听了回令道:“天上有太阳,地下有张良。张良手里持一把剑,口称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答令中隐喻了强硬之意。时一太监在坐,见他们上下失和,心中着急,欲为分解之,遂云:“天上有天山,地下有寒山。寒山手里持一把扫帚,口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众人听后皆笑,冰释前嫌。有人爱酒、有人痴酒、有人嗔酒、有人恨酒、有人怨酒。酒最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这不是历史,却在历史中无处不在。远古殷商时期,就有人类饮酒的记忆;秦汉唐宋元明清,无数文人骚客皆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伴随了华夏文明的兴衰起落,也见证了中华伟大复兴的征程。时至今日,酒早已被人们烙下厚重的东方情结,承载着一方风土,一方人文。
“天下兴盛筵席忙,待客酬宾需佳酿。高朋满座话千语,惟有杯中需‘五粮’”,以及汉末大名士孔融的名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等劝酒敬酒佳句,因现代五粮液系列酒质量上乘,故才有惟有杯中需“五粮”之说。起承转合,妙插“五粮”,真乃作者的巧夺天工之笔!
“吃饭是形式,喝酒是情绪,碰杯是气氛。”此话当为有理。《中国酒趣》的雅俗共赏,是因为刘友金具备这种品性和素养,他人生和事业的历练,铸就了他最起码、最坚实的“酒趣基础”。他当上颇具权威的五粮液酒厂副厂长后,他就“更上一层楼”,使这位“当代酒仙”登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书中那些“劝酒令”、“行酒令”、“醒酒令”、“口头禅”和民俗谚语、笑闻趣话,无不出自他沙里淘金、集腋成裘的辛勤劳作。诸如“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焖”、“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之类的“敬酒令”,这都是“酒精(久经)考验、千古流传、老百姓乐此不疲的“接地气”酒趣佳话。但像刘友金这样的“当代酒仙”,能把酒趣演绎到人们喜闻乐见的程度,确实不愧为民俗文学的写作高手。
在记者看来,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说一个品牌出一本书。“五粮液”毕竟是“五粮液”啊!假如没有“五粮液”,难道会有《中国酒趣》的诞生、会有“当代酒仙”刘友金其人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说,《中国酒趣》必将出自“五粮液”这样的大厂名厂,它让我们领略了民族品牌流光溢彩的魅力。
记者认为,刘友金以“趣”写酒绝非“酒后失言”,而是触“酒”生情,抒发的是他几十年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名人有言: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对刘友金而言,“经历决定命运”或许更符合他的实际。
1981年10月五粮液酒厂扩建时进厂的刘友金,那一年他已是28岁了。在这以前,为了生计,他干过很多行道。用他话来说:“挑抬打夯撬,开山带放炮。犁田耙田,栽秧打谷,抛粮下种,开沟壮行。河坎里清漂、搬筏、拖船、放船。作过搬运工、拉过板车。学过中医、兽医,粗通医道。学过建筑施工,拉过班子,当过包工头……”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他最大的一笔财富。进厂后从酿酒工干起,先后作过管理员、工艺员等,职务上从酿酒副组长这样的“小头目”开始,然后任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生产管理部长、厂长助理,1998年4月起任厂里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他的社会兼职有:四川省酿酒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环保协会理事、宜宾炎黄食品文化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等。当然,能够跻身“酿酒大师”的行列,仅有“经历”是远远不够的。与其说是“经历”为他奠定了“大师”的基础,还不如说是“大师”的标杆一直指引他奋勇攀登。
一本书有“三大特色”,当然是本好书。《中国酒趣》在第六章“酒仙轶事”中关于张翰的故事,无疑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
张翰,吴郡吴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意即江南的阮籍,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高的了。张翰性嗜酒。在政治黑暗的魏晋易代之际,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他在北方的京城为官,常思退隐之心,见秋风起,便想起了江南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他感叹道:“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别了官场,回到故乡,终日以酒琴相伴。友人见他不求仕进,遂劝道:“你可以放纵一时,难道就不顾身后名声吗?”他答道:“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乎!”时人皆贵其旷达。窃以为,李白的名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大概是从张翰这句话中演绎出来的吧!
这个结尾,寓意深邃,耐人寻味,像张翰这样不屑官场的“饮者”,甚至对当前的反腐倡廉都有警示意义。
刘友金小传
刘友金,男,1953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五粮液股份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白酒著名专家,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首届酿酒大师,五粮液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宜宾中国白酒研究院院长。
刘友金在进五粮液酒厂之前,哪样活他没干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挑抬打夯撬,开山带放炮,犁田耙田,栽秧打谷,抛粮下种,开沟壮行,河坝里清漂搬筏拖船放船,作过搬运工,拉过板板车,还学过兽医,粗通医术,搞过运输及建筑施工,拉过班子,当过包工头……1981年10月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他,在接到五粮液酒厂招工通知时,犯愁了。其时,他带起的运输建筑施工队还挺红火着呢,眼下正接下两个工程,是继续留在建筑施工队干呢,还是抓住进五粮液酒厂的机会?经过缜密的思考,刘友金决定放弃十分红火的建筑施工队,进五粮液酒厂当酿酒工人。
1985年1月开始当酿酒组长,还在酿酒车间当班组长时,刘友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传统工艺上的打量水不利于淀粉的水分吸收,经过多次试验,他大胆提出“沸水量点”的概念,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结果,工艺改进后所产的优质酒要高出8.4个百分点。工艺创新试验取名为“刘友金QC小组”。“沸点量水(FL)”项目在全国浓香型白酒行业中率先优化酿酒量水的系统参数,写入了五粮液工艺文件中,在全国酿酒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全国各浓香型白酒企业中广泛推广应用。
1988年,在谭绍荣部长的推荐下,王国春厂长相中了初出茅庐的刘友金,大胆使用了这个肯学、肯钻的年轻人,将五粮液酒厂(88)工艺规程酿酒、陈酿部分主要起草人的重担交给了他。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刘友金与其他同志一道,不分昼夜地干,他深入基层生产第一线,与工人们一起烤酒,逐一核对酿酒工艺技术参数,做到了对每项参数了如指掌、倒背如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友金与技术组其他同志的努力下,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六个要素圆满地完成了五粮液酒厂(88)工艺规程起草工作,从而形成了五粮液标准化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对指导五粮液大生产过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8年,五粮液酒获得我国第一张产品认证证书。
1991年,五粮液开始迈向了规模效益型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准备着手收购宜宾其他具有窖池资源优势的酒厂,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生产管理部头上。正在酿酒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的刘友金,被厂领导推到了厂生产管理部部长岗位上。
上任伊始,刘友金就马不停蹄地接收公司兼并的几个酒厂,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宜宾县的贵妃酒厂、圆明园酒厂、南溪县的南江酒厂旧州乡的三曲厂和南岸的鱼泉酒厂收为旗下酿酒车间,分别组建了五粮液酒厂的515车间和517车间。
1992年3月,刘友金出任506车间主任后,到车间的第二天,就会同技安员深入各个班组及酒库检查安全,共查出36处隐患。庚即向厂里报告进行整改,此后几乎未再发生安全事故。
1996年,当他再一次走上生产管理部部长岗位时,曾经留下的方块字又使他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要使新组建的车间驶入规范之轨,必须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制度,于是,刘友金又提起了手中的笔,起草了《生产调度命令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能源管理制度》、《环保管理制度》、《防汛管理制度》和《酿酒作业指导书》等规范性制度,使大规模生产有了统一的作业操作。
1997年7月,刘友金担任五粮液酒厂厂长助理(分管生产、工艺、设备、能源、环保工作)。
1998年4月,刘友金担任五粮液酒厂副厂长。2003年4月-2014年1月退休,刘友金担任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从1981年进入五粮液酒厂当酿酒工人开始到担任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生产、安全、设备、防火、能源、环保、防汛、保险等工作,五粮液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经济效益急剧壮大,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享誉世界,可以说都浸透着刘友金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对中国白酒文化有比较深的研究,2000年编著《中国酒趣》,受到同行和读者的好评,2001年台湾买断海外版在国外发行。
中国白酒,是人们生活中物质的、精神的上佳妙品,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产业,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刘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