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首次对外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
2014年经济大数据的发布,是近来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大热点。虽然说当下我国并没有完全脱离“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实,“统计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含义仍然比外国强大丰富的多,更有专家直接指出“没有统计部门帮忙,经济数据不可能这么华丽”,但其中一些大的数据仍然能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也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清楚我们的生活状态。
当下经济生活的一些“新常态”,也是个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谈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我们去关心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大数据,属于公共生活的层面,有很大的价值和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个体,只有我们去真心关心这些数据了,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也才能更好地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与位置感。别说这些数据与你无关,至少以下四个方面的大数据,就会引来大的围观。
先说说最大的数据——GDP。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这一数据意味着,基本完成了2014年初政府制定的发展预期目标。我们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政府报告时明确指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而真实的数据定格在7.4%,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当下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已经习惯了低于预期目标的现实。对此,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有所适应——至少,别再为了完成所谓的GDP目标而造出比全国高一倍的数据了。而早在2013年,中组部就下发文件淡化了GDP指标在政府考核中的作用了,对此,所有的官员都应该继续学习领会。
再说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数据显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0200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5.7%。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2%。这说明,较之于以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减缓现象。这当然是好事,一者,货币投放量可能会逐渐减少;二者,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会大幅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变小;三者,经济发展会更加健康可待续,单纯靠买地、基建为手段的发展思路已经严重落伍。
最可喜的成绩当然还是老百姓的收入。可圈可点的是,这一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跑在了GDP发展的前面,而且,还甩出了好几条街。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更大的利好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显然,GDP增长速度不一定就决定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调节构,本质的问题仍然是——老百姓是不是分享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
在就业方面,政府也拿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数据显示,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笔者认为,在GDP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能够实现就业人数有增无减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释放了市场发展的活力,包括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流程、设立自贸区等原因,当然了,也离不开大国总理在海外作推销员拿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合同大单的原因。
大数据中有小民生。虽然经济对民生的影响并不是最直接的,更多的民生工程仍然要靠政府去做,虽然这些大数据离我们每个家庭的账本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精打细算柴米油盐是生活,读懂全国的经济数据也是生活。关心这些数据,既是关心政府公共事务的表现,也是关心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