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铁疙瘩”的较量

发布时间:2015-01-27点击率:599

 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保运区安装队常年与链板机头、皮带机头、减速箱等笨拙、上吨重的“铁疙瘩”打交道,“劳累”、“繁忙”、“危险”成为该队代名词,因而有着井下“辅助一线”班组之称。

  23年来,安装队在百米井下的艰苦环境中,铺设的链板机和皮带机里程达数百公里,为工作面出煤运输系统的安装立下赫赫战功。2013年,该队被淮北矿业授予“标准化班组”。

  

  粗放式管理之痛

  

  “为完成安装任务,往年在井下‘连轴转’是家常便饭。”提起安装队的艰苦岁月,当时还是新工人、现安装队队长庞忠一脸酸楚:“在一次安装中,我带了2个备用矿灯和吃的东西,在井下连续干了30多个小时。”

  1991年,袁庄矿安装队正式组建,担负起工作面出煤运输系统的链板机、皮带机的安装、回收等运输“大动脉”的重任。由于当时矿井尚未摆脱粗放式管理模式,安装链板机和皮带机的机巷环境很差,巷道矮、乱、脏。安装队成立初期,吃了不少粗放式管理的“苦头”。

  1993年,在一次Ⅳ3机巷安装中,巷道高度仅有1米3,并且路面有许多水窝,安装工作非常艰苦。由于条件差,为把4500多斤重的链板机头运到“终点站”,该队职工前面用棕绳拽,后面人用脚蹬,像“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往前挪动。当时安装队有近百人,编制相当于一个区,安装用的是“人海战术法”。职工陈进相在一次蹬链板机头的过程中,脚被链板机头挤在巷道帮上,大脚拇趾被挤骨折。

  庞忠说:“因安全重视不够,以往碰皮、刮伤的微伤事故是常有的事。但陈进相的工伤给安装队敲响了警钟。”

  

  井下的“太空之吻”

  

  说安装队与“重”字打交道一点也不为过。如安装一部机巷链板机,就需要300多米链条和近百块溜槽。一块溜槽就有300多斤重,一节链条加刮板也有六七十斤重,这些都要人拉、肩扛去完成。

  “这还不算什么,”原安装队队长姬玉东告诉笔者,“链板机头、皮带机头、减速箱每个都有二三吨重,尤其是减速箱与链板机头和皮带机头对接难度相当大。”用姬玉东的话说,减速箱与链板机头、皮带机头对接好似神舟飞船与太空号的“太空之吻”。

  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井下黑暗、狭小的环境中,减速箱、链板机头、皮带机头这些四五千斤重的“大家伙”,要进行齿轮对接,难度可想而之。

  “减速箱和机头的对接关键是‘找点’,如悬空的减速箱与对接的机头中心位置有1厘米左右的误差,就对接不上。对于经验丰富的职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对经验不足的职工来说,有时要花上几个小时或一个小班才能完成对接。”姬玉东说。

  近年来,安装队通过名师带徒、现场指导、经验传授等方法,职工“对接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现如今,安装队职工都能在1小时内完成一部链板机或一部皮带机的对接任务,“对接”不再是“头疼问题”。

  

  安全效率双丰收

  

  “我们再能干,如果井下安全环境不好,也没有现在的成绩。”庞忠如是说。

  随着井下环境的改善,进入2000年后,安装队致力于打造“安全标准化班组”,提出“零工伤”目标。针对“吊”、“拉”、“推”、“抬”的作业易出现“挤”、“碰”、“刮”、“砸”的事故特点,该队制定了“四不干活”的操作规范,即没有确认不干活、条件不够不干活、存有隐患不干活、没有把握不干活。彻底改变以往干活中的“急躁”、“大胆”、“侥幸”、“盲目”的“八字”行为。

  2005年以来,安装队杜绝了轻伤以上事故,碰皮、刮伤的微伤事故下降了80%以上,安装效率由往年的两三个月完成一条机巷安装任务,到现在一个月左右就“拿下”,而人员由往年近百人逐步减少到现在的38人。

  人员再减少,效率再提高。2013年,安装队共铺设52部链板机、13部皮带机,长度达到6200多米。同时安装无极绳绞车、大型开关等100余台(部),刷新了建队以来纪录,并杜绝了微伤以上事故,实现了安全效率双丰收。

  2014年,面对采掘工作面接替压力,安装队转战了7个工作面,共铺设、拆除42部链板机、41部皮带机,长度达到8000多米,同时安装、拆除5部无极绳绞车,敷设和回收电缆上万米,为采掘工作面的正常生产接替提供了高效的安装服务。继2013年后,2014年,安装队又实现了安全效率双丰收。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