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晚上八点,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年轻解释员张菁蕾刷完朋友圈,发文说:“今天终于可以早回家了,回去敷个膜洗个热水澡,然后休息。”这是她近半年来第一次这么早下班回家,这对于一个刚刚才从大学毕业的小姑娘无疑是件值得开心的事。
作为物探解释员“加班族”的新成员,张菁蕾觉得自己虽然辛苦,但她很快就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因为她深知加班几乎成了地震资料解释这行的“家常便饭”。“为了尽快出资料出成果,所里几乎找不到闲人,人人都在加班喔。” 张菁蕾说。
物探解释员天天加班都在做什么呢?
在业内被称为西部“硅谷”的川庆物探研究中心,解释机房里每个人都统一身着白大褂,在自己的电脑前不停忙碌着。有的正在翻来覆去地查看电脑屏幕上剖面上同相轴,生怕哪一处没解释正确。有的为了准确得到自己反演计算的参数,不停地进行参数调试。有的几个人正对着一个电脑屏幕商量着整个区域构造解释方案。
下古-震旦系项目组的李梓曦,正抱着一堆层位解释剖面从印制部回到机房,她把剖面放到工作站前的办公桌上,重新进行层位仔细比对检查,精细到每一个小构造、每一个小断层。这个项目组为了项目的早日完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不停地整改解释方案,重新进行层位解释,力求达到最佳的解释效果,为甲方提供最精准的成果以支撑勘探部署和井位部署。这已经是该项目组对《2013年度四川盆地磨溪-龙女寺构造三维地震勘探》生产项目第5次层位解释对比检查了。
自从成为了 “非常规”页岩气项目组成员,黄诚就已经成为了加班常客。白天事情多,电话杂事经常打扰,在他认为也只有在晚上加班才是思考解释方案,写技术报告的黄金时间。
川庆物探页岩气科研之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从2009年开始,四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让页岩气项目组从开始国内白纸一卷,到现在已经在国内首创了6项页岩气地球物理关键技术。4年1460多天,项目组科研人员加班超过1000天,平均每天每人加班4个小时, 共计加班4000多个小时,相当于正常8小时多上班500多天。在这些日子里,无数次分析计算,无数次推翻先前解释方案重新开始,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川庆物探页岩气才被誉为中国页岩气先锋称号。
其实,也有许多刚到解释岗位的年轻人厌恶加班,“最开始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我从事的工作非得天天加班。”张菁蕾说,不过在经过了数个项目历练和成功面前,她慢慢理解了这份责任和荣誉。目前,她已经逐步融入科研项目组,先后参与到《2014年度四川盆地高石梯东地区三维地震勘探》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中。
【采访手记】
2014年,川庆物探解释一所承担了61个解释项目。面对十分繁重的地震勘探解释任务,所里数十名科研技术人员经常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甚至牺牲节假日和星期天。正因为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一个个物探技术难题被攻克,一张张构造储层成果图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口口高产气井被支持部署。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石油的企业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和承担,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