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熬不过2015?

发布时间:2015-03-02点击率:659

让国人引以为豪的“Made in china”曾带领中国走在世界前沿,中国制造一度曾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巨擘。而如今,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投资优势正在消失,“前后夹击”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对此,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 ,却熬不过2015?”

  为什么在21世纪屡屡传出中国制造业的倒闭潮的新闻呢?中国制造业怎么呢?只有厘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知道脚下的路在何方。

  以国家总理李克强推动的“工业4.0”风,强劲的刮向了中国的制造产业。主要从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全系列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制造、安装、服务的业务,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上市。那么,机器人能给中国制造带来怎样的新逻辑?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 段丹峰 报道

  

  让国人引以为豪的“Made in china”曾带领中国走在世界前沿,中国制造一度曾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巨擘。而如今,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投资优势正在消失,“前后夹击”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对此,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 ,却熬不过2015?”

  

  中国制造业构造性改革显现

  

  春节前夕,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公司表示这是总部“构造改革”的全球战略收缩性调整的需要,“终止解散”行为已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备并得到批复。

  同样在2015年2月,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据传闻,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

  事实上,制造业的倒闭潮早已开始。据了解,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此外,几乎是同时期,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1月,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此外,被称为制造业之都,以生产制造眼镜、鞋子、打火机闻名世界的温州,目前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光环。

  据记者了解,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制造业拖累中国经济指标

  滑入警惕区域

  

  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7,与去年12月份的49.6相比几乎持平。截至1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为49.8,与截至2014年10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50.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3相比均降幅明显。

  此外,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为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进口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进出口双双下跌,且进口跌幅更大,不是国际订单减少可以解释的,只能说,中国经济进入了值得警惕的时期。而制造业倒闭潮与PMI指数低迷,更是佐证。

  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0.8%;PPI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4.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对媒体表示,从目前的数据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不过,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但目前,种种数据表明,“倒闭潮”需要重视,中国经济进入了值得警惕的时期。

  对此,有业内人士悲观预测,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因为在春节前夕,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

  

  小型化、专业化

  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日前撰文指出,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

  对此,有专家表示,事实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

  压力虽大,但是并不是没有出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据IDC去年预测,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2015年,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此外,工业4.0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志龙此前撰文表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是挥之不去的。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实体经济在体制机制层面与市场经济不匹配的障碍,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定基础,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才能重振中国制造业的雄风。如果处之失当,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的空心化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制造业出路:数字化

  春节期间,各地外出务工人员驾车返乡颇引外媒关注,并由此推断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将有更大拓展。源源不断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要靠更高效率、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来实现。

  目前,我们确实拥有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工业生产制造能力。中国已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与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的现实,正在迫使我们必须及时跟上当今世界产业组织变化新特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摆脱产业链低端的泥沼,迈向中高端。

  眼下,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舆论普遍关注其就业市场的积极变化,因为就业市场背后是与现代制造企业相伴而生的产业组织作用,这是早被经济学家反复研究和证明过的。在这方面,美国的产业结构的确是先进的。以纽约州为例,有资料显示,它有13个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电子、工业机器与系统、交通设备、生物医药、材料加工、光学与成像、软件、食品加工、金融服务、通讯与传媒、金融与保险服务业等。其中,光电子制造业就业数在全美排名第1位,国防电子制造业排名第2位,高技术制造业排名第3位。相形之下,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面对人口红利比较优势持续递减,资源环境成本不断递增,变革产业组织形式已成当务之急。

  进一步看,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制造业呈现“数字化”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并不是模仿和承接发达国家现有高端产业这么简单,而是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的放矢地走稳“四化同步”的路子。对于企业来说,最为紧要的是紧紧抓住产业组织变革的新机遇,彻底打破长期习惯于依赖人力和资源投入的传统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按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新路子,促进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当前,产业组织出现的种种新特征,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数字化”为基础的。在我国,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沈阳新松可全方位满足工业、交通、能源、民生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对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端智能装备需求,引领产业智能转型;中轻集团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甚至准备把先进的机器人装备引入传统花炮行业之中,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再看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3D打印,湖南华曙高科已独立构成了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完整产业链,并不断开发应用更广泛的新材料和新装备……凡此种种,不仅代表和引领我国产业组织变革的新方向,而且这些企业本身就是催生我国产业组织新变革的内生动力。

  当务之急是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企业界要及早认清产业组织新特征中孕育的种种新机遇,尽快把发展环境变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变革动力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以创新的力量不断寻求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新突破。这样,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就会真正做到行稳致远,立于不败之地。(求是)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难题

  ■ 方圆/文

  

  业内预计中国制造业倒闭潮或在2015年爆?这样的预测是否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的呢?笔者不得而知,所以对于这样的预测与判断就无法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的标签。当然中国制造业倒闭潮出现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而是我们需要深思:为什么在21世纪屡屡传出中国制造业的倒闭潮的新闻呢?中国制造业怎么呢?只有厘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知道脚下的路在何方。

  中国制造业是如何兴起的呢?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主动的拥抱和回归到世界主流的文明中来了,即中国也就成为了世界中的一部分;

  其次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相对和平、稳定,者权威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即世界经济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刚好也在这一阶段出现,而中国作为资源价格的洼地,为世界级的企业找到了外在的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第三中国社会主动融入世界大家庭和世界的一系列有利形势,让务实的中国人抓住了这一千载难缝的市场机会,即外在环境和内在要素创造出许多的创业机会,这样一大批达中国改革开放之风和世界经济繁荣之便车的企业就应运而生,注意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这种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制造成本的能力,这种制造成本的能力并不是建立在依靠一套科学管理的系统下的,而不是体现企业家的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企业内在能力的体现,这也就为这些企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能埋下了伏笔,只是在一个颂圣文化浓厚的社会里,在一个崇尚尚同思维国度中,即便是有不同的声音,比如质疑、批判,这些都会被天然的反感、更甚者权势者会利用自己手中调配资源的权利,限制、扼杀异建者,让世界归于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中国社会没有了为创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唯我独尊的独裁霸道文化,这也就使得中国制造永远失去了最好的治疗自身疾病的机会。

  而一旦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内在要素变化就是中国国内消费者消费的升级,这种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纯物质层面的,他们由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阶段过渡到耐用消费品的发展阶段,一是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由注重产品性能的发展阶段过渡到重视自我享乐的阶段,即由物为本的阶段转向以人文本的阶段,这种复杂的消费环境,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外在环境变化就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世界更多的价值洼地的出现、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摩擦不断的增多等等,这同样考验着中国制造业的智慧),中国制造业的经营成功就完全处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中,这也是为什么在本世纪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市场永远在传中国制造业倒闭潮的理由。

  那么如何解决中国制造也出现的难题呢?

  有人马上就提出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来实现呀?这是一句没有用的大实话和废话,为什么?老早就有人提出,我们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没有呢?当中国制造企业集体的出现危机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了,而是需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思维惯性等等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这才是制约我们没有创造力的直接原因。

  我们清楚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国家,儒家文化强调一种等级观念,强调尚同思维,强调拒绝谈利害,只谈仁义,只歌颂功德,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一直停留在实用层面上,而不去挖掘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这样儒家文化只有发明,而没有发现。什么意思呢?在儒家文化框架的指引下几乎不可能建立起科学体系(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世界主流文明强调的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等等在我们的国度中都是缺乏的,我们只有更多撞大运的巧合发明,即这种文化已经妨碍和我们融入主流文明机会,这才是导致今天中国制造业集体衰落的直接原因,可惜我们从来不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思维惯性中去寻找我们存在问题的根源,依然停留在实用层面上,望文生义,于是我们与世界主流文明的差距不是减小了,而是在不断的扩大。

  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剔除儒家文化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框架体系留下的糟粕,同时建立起一套世界主流文明的文化以及框架体系的话,中国不要说制造业无望,其他行业同样也没有,因为一旦发展到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的话,儒家文化的桎梏就体现出来了,你可以不相信,但我们无法阻止住历史的脚步。

  机器人

  为中国制造

  打开新的逻辑

  

  ■ 宁川/文

  

  2014年,机器人和制造业转型成了国内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以国家总理李克强推动的“工业4.0”风,强劲的刮向了中国的制造产业。机器人领域被普遍看好,相关的企业蜂拥而至。那么,机器人能给中国制造带来怎样的新逻辑?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发展9大新常态。其中,提到了“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三点基本说明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和工业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基本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端,同时还要面对高能耗、低效率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人口的萎缩、企业运营成本的快速上升,加上东南亚低成本制造国家的崛起,让中国世界制造工厂地位受到冲击。在此前提下,中国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

  2014年7月,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访华,提出随着工业化4.0的到来,中国想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高端制造业,如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高度自由化,并要提高生产的准确率和效率。作为德国工业4.0的倡导者之一,西门子的观点反应了2014年中国机器人热潮的深层次原因,即通过广泛采用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重庆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全过程铸造生产线、全自动装配生产线、智能物流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其中绝大多数主要用于先进制造和高端制造领域。湖南宇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也是在2014年刚刚成立,该公司是湖南宇环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提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数控系统、智能化立体仓库、物料输送及其功能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与技术服务等解决方案,预计可实现年1个亿的销售额。四川宜宾普什集团是五粮液下属子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等高端产业。日前,该公司出现在中国首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博览会上,公司自行研制的各类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领域以及新能源、环保装置和国家重点项目等。

  然而,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认为,现在谈到的大部分机器人是指机械臂这类传统机器人,下一代机器人指的是人机协同以及工业互联。这也是工业4.0真正所指的方向,也就是以智能化、互联化、软件化为基础,围绕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多样化、小型化的生产制造。

  西门子管理委员会成员鲁思沃提出,软件是工业的未来。工业企业想要在未来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提高生产力、加强节能高效、提高生产灵活性,从而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扩大产品种类提高需求、满足个性化的生产需求,这些在更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软件来实现。因此,中国当前的机器人热潮仅仅是个开始,它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思路。在工业互联网、移动计算、智能设备、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能否再生以及再生的逻辑是什么,还需要积极打开思路、跨界寻找创意。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