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改革声音

发布时间:2015-03-09点击率:501

 提要

  两会之际,中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港媒称“中国经济活动“减缓”仍意味着令人惊叹的年增长率(7.4%)。在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日媒称“从进出口规模看,2006年时中国就在出口额方面超过了美国。中国的进口也在迅速增长,不久可能就会追上美国。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中国都已经是能够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贸易大国。”

  港媒称“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消费超过投资成为推动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显示出国内经济正在重组。此外,服务业现已占经济规模的46.7%,超越了制造业的份额。与此同时,新注册企业在同期增加了六成。然而,中国仍然为国内外的经济逆转做好了准备。”

  日刊:中国经济重拾200年前辉煌

  日本《世界经济评论》双月刊1/2月号刊登题为《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一文,作者为三极经济研究所董事长斋藤进。全文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自迎来工业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其间经历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周期。最短的是3年到4年的库存周期。接下来是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朱格拉周期,也就是周期为8到10年的设备投资周期。也有学者提出存在周期为20年的建设投资周期。

  我在本文中想要说的是时间跨度更长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我称之为超长期经济周期。其本质是资本存量的调整周期。一个周期大约为50到60年。依据这一理论的基本认识是,现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接近自法国大革命至今第4个周期的终点。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学术刊物上刊登了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一篇论文,作者以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英国、欧洲大陆各国的利率、物价、对外贸易、工矿业生产等数据为基础,发现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经济周期的存在。

  康德拉季耶夫所指的是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这年开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到达峰值,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849年结束的这段时间。这48年时间大体是欧洲大陆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之后经济开始再次进入上升通道,一直持续到1873年,之后又再次下行,直到1896年前后结束,形成第二个周期。在第二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内,由于投资机会减少,欧洲国家开始扎堆在亚洲、非洲扩大殖民地。之后旋即开始重回上升通道,直至一战爆发。1920年前后,在通胀率达到峰值的同时,利率周期也达到峰值。康德拉季耶夫所发现的就是上述这两个半周期。

  这两个半周期与金本位制时期基本重合。金本位制的特征就是利率也以50到60年为周期上下波动。物价水平也呈现长周期特性,其绝对水平从超长期角度看非常平稳,这就是金本位制时期的特征。

  另一个特征是在下降期内会爆发金融风暴,也就是大规模恐慌性事态,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活动的严重萧条期。

  最能凸显这一模式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因机械工业和动力革命的出现而不再是以往的农业经济。说起200年前的世界经济,中国和印度占了世界10亿人口的一半。其中中国有3亿人,而当时被英国占领的印度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因而合计也有2亿人。由于农业经济是主体,因此当时全球GDP的一半都由中印创造。

  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随即向欧洲大陆、美国蔓延,直到绕地球一周抵达刚刚结束明治维新的日本。

  今天世界经济所发生的就是工业革命用了200年时间围着地球转了一个圈。所谓全球化,就是曾经在工业革命中掉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又站在了工业革命的前沿。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经济的平衡不过就是与200年前来了个反转。

  我想还是先请各位看一看世界经济究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平衡之中。

  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可以通过金融政策操控经济,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但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证明这并非事实。从1950年1月-2014年9月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率来看,二者都经历了长周期,并在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达到峰值。

  那么长期利率的波动预示了什么?利率下降必然导致资本利润率下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资本就会出逃。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经济周期峰值后利率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趋势。所以国际金融自由化得以在八九十年代得到充分发展。

  一方面发达国家逐步积累资本,同时,全球经济整体的资本存量也在扩大。新兴国家(上世纪80年代时主要指东南亚,近15年主要是指中国)更是以骇人听闻的形式实现了资本存量的扩大。其中发生的长期资本存量的调整,即赢利性更高的资本存量将那些代表落后技术的资本存量从市场中淘汰出去,引发了大规模恐慌。

  世界经济处在这样的状况,这是第一个基本认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展望,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对全球各国和地区的GDP变化作出了预测。根据IMF的推算,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会超过美国。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的钢铁产量达到年均2000万-2500万吨。在1970年前后更是达到1亿吨。到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全国已经形成1.5亿吨的高炉产能。当时苏联的高炉产能大体上也是这个水平,美国则在1.4亿吨左右,日本也由此跻身世界前三名。

  中国的高炉产能大约是在1997年前后超过1亿吨的。今天全球总的钢铁产量在16亿吨左右,其中一半都来自中国。日本虽然尚有能力,但再也没有达到过1.5亿吨,最近的40年基本上都在1亿到1.2亿吨的水平。美国的产量则维持在将近1亿吨,欧盟也大体是这个数字。只要中国增加产量,作为重化学工业代表的钢铁生产就能持续增长。不如说中国已经回到了本文开篇提到的200年前的地位。

  从进出口规模看,2006年时中国就在出口额方面超过了美国。中国的进口也在迅速增长,不久可能就会追上美国。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中国都已经是能够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贸易大国。 (新浪)

  港媒:中国有能力迎战全球经济风暴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月22日刊登题为《羊年,龙的世纪?》的署名文章,文章作者为亚洲时报在线记者、“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分析师佩佩·埃斯科巴尔。

  文章说,羊年伊始,从中国首都北京放眼望去,西方的萎靡犹如遥远天边的幻影。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中国显得太坚实了,丝毫不像西方媒体所宣扬的那个工业数据下降、楼市形成泡沫、环境灾难将临的困窘国家。尽管有人做出末日预言,但中国这辆“大篷车”正以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新常态”滚滚向前。

  中国经济活动“减缓”仍意味着令人惊叹的年增长率(7.4%)。在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8.2%,领先于制造业(42.6%)。

  从地缘政治来看,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刚刚向西方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它们正忙着细细调整一个复杂的三边战略,在欧亚大陆建立中方称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走廊网。北京还正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莫斯科和北京正规划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高铁版。北京决心将日益加强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转化成金融和经济协助,假如饱受制裁之苦的莫斯科提出这种要求的话。

  而阿富汗尽管仍弥漫着战争硝烟,却正在迅速进入中国的经济轨道。同时,据认为,中缅输油管道将改变欧亚能源的输送格局。

  这只是塑造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行动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是要创建令人难以置信的基础设施将中国与中亚、中东和西欧连接起来。这一动向涉及的工程包括升级改造经由中亚的古代丝绸之路和开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穿过克什米尔的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从中国南方一直延伸到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别以为中国在21世纪的这一行动相当于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对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它更富有雄心,可能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中国正改造其制造业基地。该国仍生产全世界80%的空调、90%的个人电脑、75%的太阳能板、80%的手机和63%的鞋类。此外,该国占全球研发活动投入的比重已达到12.8%,领先于英国和大多数西欧国家。

  就中国的优势而言,别忘了,全球经济的未来显然在亚洲,这里的中产阶级收入大幅上升。

  中国的银行业存款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且每年增加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

  中国种种转变的程度和复杂性几乎丝毫未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的新闻报道往往着重于该国“日渐收缩”的经济,以及对它未来的全球角色、它“蒙骗”美国的做法、它对华盛顿及全世界所构成的军事“威胁”感到不安。

  美国媒体流行中国热,导致其报道常常充满狂热因而对这个国家或其领导人的意图把握不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被忽略了。美国的媒体人或许应当读一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可让人清晰地了解习近平大力宣扬的“中国梦”在崭新的中国世纪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国在去年年底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转变:从今往后,北京将不再把美国或欧盟当作主要战略重点,它的重点将转向中国的亚洲邻国和其他金砖国家。

  难怪中国近来签订了大量“管道协议”。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北京正迅速缩小它与华盛顿在知识和经济方面的差距,而它的全球投资攻势(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才刚刚开始。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认为,新形成的世界秩序犹如一个双日太阳系,这两个太阳就是美国和中国。奥巴马政府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确认“美国一直是并将始终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并宣称:“虽然会有竞争,但我们不认为(与北京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于是问题就来了:哪个“太阳”会照耀地球?本世纪会在事实上是龙的世纪吗? (参考消息)

  港媒:21世纪有望成为龙的世纪

  港媒称,中国领导人强调,当中国经济进入增长放缓的“新常态”时代,应更注重质量——尽管中国经济每年约7%的增长仍将为全球之冠。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1日发表题为《放缓的中国经济大船如何穿越全球经济风暴?》的文章称,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消费超过投资成为推动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显示出国内经济正在重组。此外,服务业现已占经济规模的46.7%,超越了制造业的份额。与此同时,新注册企业在同期增加了六成。

  然而,中国仍然为国内外的经济逆转做好了准备。

  外界认为中国存在地产泡沫风险,至于泡沫会否破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去年8月做过研究。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有波动,但无法与迪拜或日本的情况相提并论。中国按揭负债率仍然偏低,首付比例至少为30%。而随着城乡收入在过去几十年大幅增加,除一些例外个案外,负担能力比率仍处于合理水平。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情况仍然普遍,许多房子长期空置。不过,情况有可能改善。到2023年左右,估计会有逾两亿人从乡村迁往城镇。与此同时,农民得以出租或抵押土地,令他们可以得到资金在城市置业。政府严打投机活动,反映房地产市场将受到更良好的监管,有助提升投资者信心。

  渣打银行[微博]数据显示,在17个国家中,中国的总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排名居中,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水平。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消费者的信贷仅占总负债的一小部分。诚然,由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组成的影子银行领域正不断扩张。但有人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规模为正规银行业的28%,远低于美国的200%。

  无论如何,中国正密切关注金融系统。中国坐拥约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较有能力保持各个领域平稳。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阴云密布。首先,拥有有史以来最大债务泡沫的美国要减债。美国负债总额达到127.5万亿美元,为GDP的近8倍;负债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美国持续实施量宽政策,接近零的低息环境也推波助澜。若美联储加息,即使加息幅度极微,对债务构成的震荡也可能足以令金融市场崩溃,届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

  其次是全球资产泡沫。大量印钞导致流动资金充裕,当中大部分流向新兴市场,包括中国;资产价格由此被推高,尤其是股市和地产。一旦行情回落,各行各业和各个经济体都会受到冲击。

  第三是人口问题。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人口悬崖”问题。在欧美和日本,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正大批退休,因此需要勒紧裤带,减少开支。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坏消息,因为向发达市场出口产品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而且中国人口也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日益减少。

  第四是页岩泡沫。美国经济正步向复苏,其中一个推动力是所谓“页岩革命”;而页岩开采的资金主要来自“高回报”的“垃圾”债券,辅以超低息环境的支持。页岩油井的生产能力最多一半会在头几年实现,因此需要进行更多开采,资本负债也将增加。由于需求增长较为疲弱,出现供应严重过剩。随着油气价格跌至“旧常态”,市场大幅盘整似乎不可避免。不过,能源价格下跌,对全球消费者及企业来说应是好消息,全球最大能源消耗国中国也受惠更大。

  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将掀起风暴,而经济在放缓中的中国将卷入其中。

  幸而,中国有意按照“新丝路”策略在亚太地区大举投资基建。如果实现,一旦全球各个泡沫同时破裂,这或能作为缓冲。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